2023年6月12日,继上海车展公布智能化战略后,智己汽车全新发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整车智能化软件产品“全程AI舱”,将智能化软件作为完整产品发布,开创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全新品类。其融合了软硬全域融合的独创驾驶布局、智能驾驶技术和大模型算法,让AI智能渗透到每一个驾驶场景,最大程度释放驾驶焦虑,解决实际驾驶痛点。
同时,智己LS7全新上市2款专为城市生活打造的Urban Fit都市系列车型:LS7 Urban Fit,28.98万元;LS7 Urban Fit Pro,30.98万元。两款新车型将搭载“全程AI舱”,落地全部的智能化场景;并搭载更好匹配城市通勤特点的77kWh电池,为用户提供#30万元以内,城市智能出行最优选#。6月12日起,新车型即可下订,7月交付。
在发布会后,我们采访了智己汽车的几位高层领导,共同探讨了新版本LS7以及战略布局背后都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故事。以下内容是采访实录:
(资料图)
受访者:
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
智己汽车整车业务规划总监:陈韡
智己汽车软件及用户多元触点执行总监:李微萌
Q1:今天除了智己的新闻,蔚来也官宣了降价。智己77度电版本推出的时间节点,内外部的考量是什么样的?车展之后推出新的智能化战略以后,在产品渠道和用户运营上,新的策略怎么打,尤其是今年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
智己LS7 77度电今天发布,本就是LS7产品家族发布的规定动作,没有任何提前,没有任何推后。LS7从价位段来讲,2月10号发布的产品,一款90度电,一款100度电,价格是从32.98万到45.98万,我们主销的价格是35万到38万,基本上完全达到了对第一梯队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包括销量也在细分市场达到了第一名,而且连续多周霸榜,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我们的预期。其实,在2月10号发布会本来预留了30.98万的车型,当时我们已经一并公布了,只不过这次公布了一款更加入门级的小电池的版本,价格下探到30万到30万以下。目前的细分市场分布非常清晰,30万到35万这段价格段的销量其实在明显变小,甚至有一些环比负增长,大家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在30万以下的细分市场无论轿车还是SUV市场在迅速增长,而且30万以下SUV市场容量是30到35万区间的三到四倍。智己LS7 都市系列是我们一直的规划,今天我们如期发布,准备在7月份交付。我们刚刚发布的两款车,拿98万的Urban Fit Pro车型来讲,和蔚来比起来,在价位上我们少了3万;在配置上,尺寸大一圈,空气悬挂是核心的差异配置,同时我们也有价值1.6万的头层Nappa,免费赠送Brembo卡钳,和蔚来比起来,蔚来一直希望做四驱版本,加速4.5秒,我们是6.5s,契合今天的主题,Just Fit城市路况需要不需要4.5s的四驱加速,我们从产品本身上也做了反复的权衡。具体产品的应对是什么样的,市场终端反馈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是比较有自信的。4月18号,智己在上海车展发布了AI4M的智能化战略,战略是引领性的,对行业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今天发布的全程AI舱是AI4M战略的第一个落地产品。刚才发布会上公布了包括“三个一”(注:一眼余光感知,一键场景代驾、一路刷爆体验)在内的很多细节和功能,但这只是全程AI舱第一代功能,未来会有第四个第五个一键,同时也会高频OTA,包括一路刷体验,这也是软件触点团队接下来非常重要的产品体验突破点。“一路刷”是什么?可以做个比方,手机的发明创作了一个族群“低头族”,因为手机提供了很多信息和体验,刷手机把大部分时间吸走了。以前开车的时候两个小时基本上就是社交真空期;只有智能电动车通过跨域打通和人工智能的AGI能力,可以让你一边开车一边刷体验,比如说经过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历史故事,经过了一个集市,这个集市正在发生和你有关的事情,经过了徐家汇的新万体馆,有一个朋友在里面参加游泳比赛,把空间和时间高效整合,创造一路刷的体验。这三个方面,一眼感知,一键的AI代驾和一路刷的体验,将会成为未来全程AI舱非常重要的方向。Q2:刚才提到了静安区的充电站是加油站的13倍,城市电车的里程焦虑会越来越少,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20万左右的纯电动SUV销量过万的好像没有,但是30万左右的增程或者插混的SUV销量过万的有几个选手,LS7提升智能化,能不能实现从2000到10000销量的突破?
开混合动力或者说增程式,今天看似没有里程焦虑,但我认为未来中心城区里程焦虑很快就会到来。目前,在上海中心城区加油站的营运状况是很难的,因为加油量在降低,运营成本在上升,中石化、中石油等会大幅度的转向能源补给方式。前面说到的静安区充电站是加油站的13倍,这是我们一个一个数过来的,而且这种场景下还有快充以及各种各样的便捷服务。比如说充电权益免抬杆和停车费。而去加油站是要收费的,这个现象在城市当中愈演愈烈。如果以加油为主的泛混合动力车型,到了加油不方便的场景当中,其实是用150公里续航在PK 700-800公里续航的电车,因为你加油麻烦了,那混合动力车型就相当于变成一个电车,而且仅有40多度的电,续航只有210公里,这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焦虑,我认为这种焦虑一定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明显。包括现在的一些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明确的给予了电车更好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600万根充电桩,接下来每年50%—80%的增长,几乎是翻倍,这种情况下充电会越来越方便,像800V这类的新技术,才是真正的未来技术,如果靠烧油,未来还加不到油,这一定是一个过渡的状态。我有个开混合动力的朋友,他最近就想换个纯电动车。他告诉我说最开始买车的时候,心里感觉纯电续航焦虑,因为有的时候要出去玩,想可以加油更放心一点。但当你真的开了混合以后,你一定想要加电,因为电太便宜了,油太贵了,当你习惯了加电之后马上就有加电的焦虑,因为插混本身电池小充电功率比较慢,而且每次去充电都要被鄙视。现在整个中国市场还是油车转电车的大趋势,我相信也一定会存在着这样的状况。现在可以听到很多油车用户说“开了电车后,再也开不回油车了”。中间过渡期一定会存在,但是大趋势一定是纯电。现在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月销过万的几个选手,的确他们做的非常好,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C车将会在9月份发布,进入到更为主流的B级车市场。B级SUV的市场容量是C级的三到四倍,所以,C车非常有望挑战万级销量,并且这款车的产品力也完全具备这个能力。因为智己是新品牌,品牌知名度、网络服务能力、以及交付能力目前在爬坡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快速跟上服务能力和网络能力,向这个目标发起冲击。Q3:今天发布的“全程AI舱”和降低续航焦虑的“Super Eco”技术,都是切中了纯电动车用户的痛点,上汽集团在智能化方面有哪些地方给智己赋能?
智己已经正式发布了两款车:L7、LS7。我们在今年下半年到2025年,算上改款的话,其实相当于五六台车在并行开发;但是我们的员工数量只有1800人左右,这背后是集团给了我们非常强有力的资源。对比其他品牌员工人数可能是3-4万,但我们的发布速度并不比他们慢,包括软件是一个月一迭代,基本上一年中有15次大大小小的软件迭代,其他品牌可能仅有五六次,这是因为我们背后有很多集团很长时间的积累。包括这次推出的Super Eco节能模式,我们在背后对技术又做了非常强的提升;包括直觉式交互的屏幕布局,做到左即是右,右即是左,是流畅贯通的,这依赖于斑马长时间的深耕;包括智驾是和Momenta的合作,相当于“量产即巅峰”,让我们去年在上海中环、外环,做到0接管;包括我们和零束一直在思考下一代的EEA架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怎么更好的赋能,在性能和算力上更好的赋能;还有“一路刷爆体验”,背后是阿里系和集团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大家可以从员工数量、在品牌发布的节奏上、交付产品的质量上就可以看到。我们之前在上汽集团战略发布会上提过,C车集团这边也分别牵头,像整车架构、800V、技术攻关做了非常长远的布局。比如800V,800V分很多的电压平台,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路线,等到C车上市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800V的产品,包括技术架构上大家可以看到智己在高端车型上的布局,还有整车底盘域的融合,驾控上的协调,VMC底盘域的控制策略等等都是集团这边比较强有力的一些支持。Q4:进入了智能化决胜的下半场,智己汽车的优势在哪?如何看待这一级别市场的竞争,尤其是蔚来降价之后?
经常有声音会问:人为什么要开车?年轻人不喜欢开车,只想坐车,因为打车是最容易的,开车却很累。智己希望通过智能化的革新,让开车变成更简单、更轻松的事情。产品经理思考的原点决定最终产品形态,当思考的原点不一样的时候,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不一样的。虽然有些产品可能一下子在消费时代可以抓住买家的眼球,但当你真正买了这个车,实际用了这个车,才发现所谓的智能化很多平时根本用不到。当产品想法原点不一样,做下一代座舱架构和下一代舱驾融合的技术的时候,一定也是不一样的事情。智己汽车不是炫技,而是希望真正通过智能化帮助我们解决开车过程中关于“焦虑”这件事。智己真实的思考原点,与阶段性的产品形态不一样,现在很多厂商聊的舱驾一体,大多都是技术层面,怎么从芯片算力和整车布局上去谈,而不是从产品场景和用户场景来解决问题,只有智己汽车在聚焦这个事情。今天只是AI4M的第一步,最开始的原点就是人为什么要开车,我们希望人开车的时候是可以轻松的,是可以拓宽你的人生体验的,这是智己的优势所在。谈及降价问题,我们中国用户最幸福,可以用相对有限的预算买到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我们智己也愿意成为提供最好产品的品牌方之一。回到原点,产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对产品的价值非常有信心,价格定的比较合适,自然不必降价也能让用户感受到好产品的诚意,只要价格能够很好反映产品价值,就是非常好的定价。目前LS7的价格非常稳定,核心原因就是相较于LS7提供的价值来讲,整体定价30万以上的价格非常合理,包括今天的Urban Fit系列,有一款 30.98万元的车型带空簧,还有一款28.98万元是不带空簧,但它的螺旋弹簧的驾控调校也是威廉姆斯,整体来讲非常好满足了这个价位段的用户需求。智能化不能把它想的太异化,以智能驾驶举例,只要不是L5就不要太吹牛,用技术来解决人性的痛点,而不是炫技。我们一直在很多场合表达,为什么要用老司机的算法推动数据驱动赋能智能化,让你花在驾驶上这件事情的精力得到降低。而不是花很多时间通过镜头的裁剪拍一段看似非常性感的、极限的小概率场景能力,看上去很牛很厉害,但是实际上每天所遇到的这些堵车,每天遇到的右转弯,每天遇到的A柱盲区怎么解决,没有人解决。我们把智能化的能力回溯一下,智能驾驶AI能力,对于整车来讲应该是基础设施,不应该是智驾独享,拿出来给整车智能化用,切实解决每天100%遇到的高频使用痛点,这就是智己理念上和其他品牌的不同,当所有人都在追求硬件、追求炫技的时候,我们更关注日常痛点,我们的智能毫无疑问也是第一梯队的。Q5:智己汽车在智能化的创新过程当中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是原石能够起到哪些关键性的作用?用户是否会得到更多的数据收益的反馈?
原石意味着智己成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Web 3.0时代。关于区块链技术,我们一直都在说希望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很多体验增长。区块链技术到底能够为智己汽车赋能什么?关于这点,我们讨论了很多,觉得还是要回到用户。大家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数据隐私和用户体验当中的平衡点其实是比较难把握的。每次打开app都会问是否要同意,注册的时候要勾选一下,如果想要这样的体验,你的数据一定会被上传到这家公司去。当然,美其名曰是去改善体验,很多互联网公司也确实在做这样的改善体验的事情,但智己汽车认为,既然用户的数据帮助我们成长,那么对于用户,我们不要白剽。任何生产智能产品的企业,都不应该成为数据的白剽者,这就是我们的理念。既然用户能够帮助你一起去做产品体验的改善,那你应该回馈用户,所以我们放了原石这样一个介质。原石是基于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个原石链,但也是公开的,基于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开发的。那到底怎么确定用户的数据价值对产品的贡献有多少?这当中的计算公式非常复杂。比如说今天碰到了一个特别极端、特别犄角旮旯的一个情况,数据是不是更有价值?而每天开车通勤,完全一模一样的路,数据是不是没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引入很多算力来计算,其实都是浪费。所以我们的规则非常简单,你的里程决定了原石的数量。通过原石的介质,可以回馈给用户。智己初创资金是100亿,当中是拿了4.9亿作为原石的背书。当我们的公司因为用户给到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好;同理,对用户来说,原石的价值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去年年底,智己已经开启了第一次的原石兑换,有些用户用原石真真实实兑换了iPhone,4998的原石可以兑换iPhone14 Pro的手机。今年618,我们会开启第二次原石兑换,让用户真实感受到原石的价值,感受到数据的价值,而非被白剽,这是原石背后的思考。基于这样的思考,刚刚大家看到了“星云链”这些社交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区块链的社交。举个例子,我们今天一起在线下相聚,可能有很多的照片。如果是在web 2.0时代,这些照片只存在于某个媒体老师的手机里,或者文章、PC、明信片。但以后变成区块链社交以后,这些照片会上链,每个人都会拥有这些照片。整个数据的拥有者从单一个体,变成了我们,这样一来我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好,可以产生很多的link,下次再相遇时亲密度又加一。如果同样开了智己的车,我们在车上有say hi、组队功能,我们所有的关系都会被区块链记录,每个人都会有周边人的信息,而每个人的信息链接在一起就会成为智己的星云链。虽然有了这么好的技术,但技术本身还是技术,如何赋能产品体验、如何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价值,这是我们基于原石和区块链背后的思考。我们都在探索互联网的下一代是什么?智己认为,基于CSOP的价值互联网一定会是其中重要的方向之一。如果你把它看成一种除了品牌和产品竞争力之外的生产关系价值互联网,我觉得未来它的价值会进一步被快速放大。因为我们现在体量还小,但当我们有几万车主、十万车主的时候,这种裂变能力会被指数级放大,到那个时候CSOP的价值可能数倍于今天。有一个灵魂问题,去年4999原石兑换iPhone。问题就是你换不换?我给出的答案永远是,不换。原因是原石的价值在增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滚雪球的玩法,既符合时代特征,同时又有里子,我们讲面子是时代特征,里子是有价值的获得感,我觉得这种玩法将来一定会产生很大的价值。Q6:现在智己大部分的渠道网络是在一二线城市,我也经常看一些销量的数据,发现很多的一二线城市智己的销量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粉丝反馈,在县城和地级市想要看智己汽车要去省城或者大城市,影响了智己销量上的整体攀升,想问一下对于下沉市场是怎么看的,以及后期的下沉市场网络布局是什么样的打算?
智己现在有140多家渠道,基本上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确,30万以上的车在一二线城市的保有量率先从10%到20%到30%,到北京上海增长到40%左右。所以从网络布局来看,一二线接入肯定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修正网络布局的策略,智己有点慢。当时我们没有觉得新能源市场爆发如此之快,早期规划保守了一点。我们一二线布局目前还是比较完整的。智己在发达的二线城市,温州、台州都有渠道,但在相对欠发达地区步骤慢了一点。上半年二三月份,我们做了一次网络的大策略更新,大幅度加快未来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包括一二线继续“加浓”的速度。智己在一二线城市,比如在上海差不多有20家,杭州有6家,但是杭州的友商是15到20家。所以你会发现,在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其实我跟头部企业也是有差距,所以我们会快速做到“加浓”,做到8到10家以上。但是在空白市场我们会迅速的补空白,只要有新能源销量,我们设置一条线,是非常低门槛的线,只要过了线我们会立刻布局。同时,我们会对网络形态做一些思考。一线城市会用城市展厅和交付中心,但在三四线城市会更多元化的网络形态。有城市展厅我们欢迎,没有城市展厅我们会拓展4S店模式。4S店模式,其实现在大家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能够扩展自己网络和运营触点的方式。Q7:活动现场讲了Super Eco模式的推出,Super Eco的背后团队做了哪些?
Super Eco在这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把整体的电机架构,三电的管理策略做了全新的梳理和升级,会在用户进入Super Eco之后,把灯效、屏幕的电耗、三电的控制策略、空调的控制策略都会做升级和调整,来确保有250W的电量立刻给用户节省下来,这样的话可以确保我们的用户在一些极限续航工况下可以行驶到下一个目的地。在中国关于加油站、高速公路休息站上有一些要求,一些繁华的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要求高速公路50公里有一个休息站服务区,偏远地区要求尽量是60公里左右做服务区布局,我们总体的Super Eco策略,是希望在进入Super Eco后,会在部分情况下做一些提示和报警,确保用户永远可以到达在高速公路上的下一个服务区。Q8:之前官方透露了智己L7男性车主占了84%,现在有没有调整,今天发布会也说了一些新增的小萌宠,更多关注了女性用户的玩法,现在的用户群体有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也在实时跟进用户群体的群像,上个月的数据是三七开左右,70%多的用户目前是男性。但是根据产品布局不断的扩展,包括产品线的不断丰富,数字还是会有一些变化的。当然,我们代言人请了汤唯以后,这个数字明显有了一部分调整,很多用户对于汤唯代言智己觉得品牌调性比较契合,这是一个原因。Q9:今天推的两款车有没有车电分离的方案?五月份推了车电分离方案之后用户反馈怎么样?
大家注意到去年L7上市就有车电分离,这并不是临时起意,我们一直有车电分离的服务。车电分离本身关注度在我们的私域当中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落单的用户相对来讲不是那么多,因为车电分离的本质是一个整车金融,而且从长远规划来讲,暂时没有考虑换电模式,因为换电模式对于整车架构的限制,对于电池技术的升级,包括对于电池厚度等技术问题带来了一些限制。刚才讲到的对于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智己暂时是不会考虑换电这条技术路线的,我们通过车电分离的方式给用户提供类似于车电分期、车电租赁的方式给用户新的一种融资选择。Q10:L7有没有接下来推出新的版本的计划?
L7这款车坦率讲去年上市之后碰到了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市场环境的扰动,本来是三月份交车,结果开始疫情,而且疫情轮动从上海到各个城市,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我们6月18号完成了第一台车的交付,到去年12月31号我们一共交付了5000多台L7,没有达到销量预期,整体来讲对我们有压力。第二个方面,L7车型上也面临着挑战,我们有信心说L7绝对是新时期驾控的标杆,经过了一段时间车主的口碑和市场宣传,在行业当中已经明确树立了,L7绝对是好开的车。前后不等宽的设计,后轮主动转向,包括底盘,以及威廉姆斯大师的调校。应该说给用户留下了非常好开的标签。很多用户说L7后排的舒适度、配置、电动座椅等相对来讲比竞品弱一些,的确我们听到了很多这样的声音。所以我们在去年交车两三个月之后(八九月份)我们立刻决定改款,这是对于用户声音的快速反馈。今年年底,我们会进行一个大的中期改换,对外饰进行优化、内饰全面换新,包括后排的所有舒适性配置:电动座椅、三区空调、中央屏,全部一应俱全,我们会把L7后排的一些短板迅速补上。我们在L7动力系统方面,会提供小电池和两驱的版本。从整体的产品规划甚至包括组织架构来讲,每款车都有一个独立的产品团队,在做产品上的一些迭代和用户反馈以及跟进改良,事实上目前智己有很多车,总体来讲是2+2+2+N。我们有两款在售的车,两款试制的车,还有两款在前期预研的车辆,还有所有已经推出和即将推出的产品。所有的用户反馈我们都在做相应的迭代和更新,团队又是相对独立的,所以会有一些相对比较敏捷化的迭代方向。除了硬件大的更改,软件基本上一月一迭代,接下来就是两周一迭代。关键词: